一招制勝
感染是腫瘤患者最常見的並發癥和死亡原因,惡性腫瘤患者由於反復接受放、化療、手術、免疫制劑的治療,受到各種侵入性操作和抗腫瘤藥物等多重打擊,身體免疫力整體下降,容易發生感染。造血系統腫瘤死於感染的患者約占75%,實體腫瘤死於感染的患者約占50%。
物流路徑規劃
腫瘤患者感染的特點
1.感染的診斷較一般患者難度增加,85%-90%為細菌性感染,10%-15%為真菌或病毒感染;
2.僅按照體溫、WBC計數及分類往往不能診斷和排除是否存在感染;
3.腫瘤患者尤其是伴粒細胞缺乏其發生感染往往較為隱匿,且缺乏典型臨床表現;
4.除粒細胞缺乏(中性粒細胞 500/mm3)、發熱需要高度重視外,NCCN抗感染指南提出免疫抑制狀態、CD4+ 100/ml,同樣值得重視。
腫瘤患者的易感因素
抗菌藥物應用的5W原則
1. Whether:是否存在感染
1)全面仔細分析腫瘤患者病情,掌握基礎疾病、既往病史、發病誘因以及近期腫瘤治療幹預手段。
2)體檢:借助影像學手段仔細的警醒體格檢查以及必要的實驗室檢查:外周血細胞計數、血液標本、引流液、漿膜腔積液培養;CRP、PCT,G試驗,GM試驗等。
3)CPIS評分系統:臨床肺部感染評分(CPIS)是一項綜合瞭臨床、影像學和微生物學標準等來評估感染嚴 重程度, 預測患者使用抗菌素時應該是調整或者停止的評分系統。目的是減少不必要的抗生素暴露。這些指標共7項,包括:體溫、白細胞計數、氣管分泌物、氧合情況、X線胸片、肺部浸潤影的進展情況和氣管吸取物培養。最高評分為12分,當≤6分時可以停用抗生素。
2. Where:感染的可能部位
1)口腔粘膜、食道、鼻腔、鼻竇
2)胸腔、肺
3)腹腔、胃腸道、肝臟、膽道泌尿道等
4)中心靜脈插管
5)傷口,局部蜂窩織炎等
6)中樞神經系統
3. What:可能的致病菌
1)呼吸道、胸腔:
G+球菌:葡萄球菌;
G-桿菌:肺克、銅綠、不動桿菌以及陰溝腸桿菌等;
真菌:念珠菌、曲黴菌等;
2)腹腔、盆腔:
G-桿菌(腸桿菌屬)、腸球菌、厭氧菌等;
3)皮膚、導管相關性:
G+球菌(葡萄球菌)、真菌(念珠菌)。
4. Which:選用何種抗生素
美國胸科學會(ATS)/美國感染病學會(IDSA)對適當的抗生素治療做出瞭定義,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1)選擇正確抗生素即病原菌敏感的抗生素和覆蓋的抗菌譜;
2)使用正確的劑量和給藥方式;
3)通過正確的給藥途徑,確保藥物作用於感染部位;
4)必要時聯合用藥。
粒細胞缺乏感染抗菌素的應用原則:廣譜、高效殺菌劑、劑量足夠、靜脈給藥。
使用萬古黴素的指征:
1)MRSA常見的機構或病人已知存在MRSA感染;
2)導管部位紅斑觸痛在等待培養結果的同時;
3)預防性用環丙沙星者在有些研究中出現α-溶血性鏈球菌感染;
4)化療可能引起粘膜損傷(如大劑量Ara-c方案)時,因為粘膜損傷可增加α-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的機會;
貨車管理系統
5)如果起始培養結果陰性或是MRSA等病原,經驗性用萬古黴素2天後停用,換其他抗生素;
6)對β-內酰胺過敏的粒細胞減少性發熱,萬古黴素+氨曲南是一合理方案。
5. When:停用抗生素時機
能否停用抗生素取決於患者自身的免疫狀態、感染的部位和致病菌種類以及免疫功能恢復狀況:中性粒細胞 500/mm3或CD4+ 200/mm3,治療後臨床療效評價顯效以上,細菌培養顯示病原菌被清除,呼吸道感染細菌學檢查病原菌被清除,或經臨床討論認定為定植菌,CPIS 6分。註重感染灶清除、引流、導管等處理。
1)美國胸科學會2005年修訂的HAP處理指南:恰當的初始經驗治療應努力將療程從傳統的14-21天縮短至7~10天;隻要證明病原體不是ADR的銅綠假單胞菌及不動桿菌,而且對初始治療有良好反應。
2)我國《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》療程因感染不同而異:一般是體溫正常,癥狀消失後72-- 96 h;對於特殊的疾病,療程要延長。
參考文獻
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[J]. 中華醫學雜志, 2004, 14(23):9-12.
衛星監控管理系統
(本網站所有內容,凡註明來源為“醫脈通”,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,未經授權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,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,授權轉載時須註明“來源:醫脈通”。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,轉載僅作觀點分享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版權,請及時聯系我們。)
AUGI SPORTS|重機車靴|重機車靴推薦|重機專用車靴|重機防摔鞋|重機防摔鞋推薦|重機防摔鞋
AUGI SPORTS|augisports|racing boots|urban boots|motorcycle boots
留言列表